在《耿飚回忆录》视频书出版发行之际,《南方周末》北京站记者(实习)杨丹妮通过电话采访了耿飚将军研究会会长陈其林,并录音,整个采访近一个小时,对耿飚将军事迹,对耿飚将军研究会的情况,均进行了仔细的采集,下面是部分采访内容。
1. 陈其林先生从2007年就开始从事耿飚将军的研究工作,陈其林先生为什么对耿飚将军这么感兴趣?有什么接触?
我是从事地方文化工作的,湖南醴陵将军很多,2007年开始关注耿飚将军。
耿飚将军为我们醴陵做了很多贡献,当时很少人知道。1959年耿飚将军第二次回到湖南,我们醴陵产瓷器,但是釉下五彩瓷要有突破,需要用几种原料,将军听到了这个事情,马上帮湖南省陶瓷研究所做好了这项工作,釉下五彩瓷的几种颜色就是在将军的帮助下突破的,当时很多人是不知道的。1997年醴陵修沈泗公路,也是在耿飚将军支持下修好了。
我研究耿飚将军主要的原因就是想呼吁一下,多关注一下耿飚将军,因为当时醴陵没有纪念耿飚将军的任何设施。2008年这一年,我发动了十几个人、去耿飚将军的家乡严家冲,就去过三次,第一次去是放着是鞭炮进去的,那时,都是土路,车走不到岸,要步行,正好放鞭炮,耿氏公祠那时也只剩一堵墙,一个三四米长的屋角,地基还在,老百姓打算拆了,在上面建房子,是在我与众人的呼吁下,保护下来的。当时我还寻找到了耿氏公祠的布局图,是在《耿氏族谱》上拍下来的,因为这是耿飚将军出生的地方,当地老百姓见我拍照,收藏,才知道这个布局图的重要性。耿氏公祠是2012年建成的,可以这样说,是官方在民间很多呼吁之声下修缮的,当然不能排除官方还有其他的方面的考虑。
就我个人,作为醴陵的一个文化人,只是想为他的后人,找到一条多回家乡看看的路。
2. 耿飚将军研究会的情况。耿飚将军研究会于2016年初开始筹备、创建,研究会的成立有什么契机么,这背后有什么故事么?目前耿飚将军研究会的基本情况如何?
对于成立耿飚将军研究会,2015年时,我与耿焱教授在南昌就曾谈起过。2016年元月,在北京,耿焱教授决定成立耿飚将军研究会。我们从2008年开始就一直都有联系。耿焱教授经常向我讲红军的故事,介绍红军长征的故事,指导我走上了研究红色文化的道路。我个人觉得这一代人非常了不起,他们为了寻求民族独立,寻找国家的强大之路,做出了史无前例的奋斗与牺牲。
3. 研究会是以官方的形式还是民间的形式运行?经费来源是什么?与耿飚子女的关系如何?
是民间形式,我在醴陵有一个研究地方文化的文化中心,主要研究醴陵本土的文化。经费一直是我们最头痛的问题,因为早些年,地方上有个别领导,私心有点重,在他看来,我是老百姓,有点像是我们做的事是抢他什么资源,就会给我们一些刁难,有段时间,我走得有点狼狈,能坚持下来,想想真的不容易。就我个人来讲,可以说是个在寻求脱贫的人,在地方上,做点其他企事业单位的文化与宣传,讨点赞助维系生存。目前正在争取更多的人关注,正在争取地方领导一致的认可。我因为研究耿飚将军,与耿飚将军之女耿焱教授等人,从2008年开始,就一直保持着联系,她也一直鼓励我坚持下去。
4. 研究者主要是哪些人?日常研究中的资料来源是什么?耿飚将军研究会的有什么新的研究成果?成果如何公开和使用?
每天工作的是四个人,当然还有一些热衷于耿飚将军研究的人参与。我们主要的资料来源是地方党史、将军后代的口述,将军的传记与回忆录,还会到实地去调研。像1979年前后,醴陵渌江学院面临被驻醴部队卖掉的事情,醴陵想了很多办法,这个情况被时任国务院副总理、军委秘书长耿飚获知,就做了指示,交给了地方办学。这个资料就是我们专门向了解这段历史的一位老教师证实的、并录了音,并把这个事情写成文章,发表出去。
5. 研究会对今后工作的规划是什么。如2017年的计划。
把10年来发表的文章合集,争取能够公开出版,做好研究工作,挖掘好那一段历史,完成好报刊媒体的约稿,与其他单位对耿飚将军宣传的咨询工作,有条件了再做一些有教育传承意义的活动。
6. 陈其林先生的《耿飚—人民永远的战士》是否有出版的计划,什么时候问世。如何看待《耿飚回忆录》的再版?
有出版的想法,本质上讲这本书和《耿飚回忆录》和《耿飚传》是有区别的。首先,结合了地方上的资料,有一些文章是亲自到当地进行的实际采访和调研得来的,成为一份历史资料。
《耿飚回忆录》是我们经常查阅的资料之一。这本回忆录是值得再版的,因为它集史料性与可读性于一身,我个人认为,没有相当的文字功底与历史观是写不出来的,所以耿飚将军有儒将之称。
照相机:耿将军的照相机我亲眼见过。
耿飚将军长征时期的照相机后来丢了,在80年代《四川日报》清理仓库时候,找出一台照相机,一看上面有耿飚的名字,《四川日报》就想法转交给了耿飚将军。后来醴陵的耿氏公祠建好后,耿飚将军的儿子耿志远赠送给了醴陵市文物局。
革命:“红四团”,是继承叶挺独立团“铁军”称号的。在第五次反围剿中,只有一次胜利,就是耿飚、杨成武打下的温坊之战。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,红四团一直打前锋,湘江战役,耿飚将军率领一个团阻击敌军15个团。突破乌江,前后有3支部队,第一支突破乌江的部队就是耿飚将军率领的红四团。
将军被派到西方任大使有很多原因。
其一,14岁时接触了毛泽覃,毛泽覃先教了26个字母,又教了200多个单词,耿飚是有英语基础的。其二,在1944年护送美国观察团去晋察冀,就是耿飚护送的,有和外国人打交道的基础。此外,他特别好学,聪明。
7. 在当前的社会中,如何理解和看待“耿飚之问”?
最主要是干群关系,当时耿飚将军很痛心,群众对干部很不满意。领导干部应该注意自己的处事方法,多想着老百姓的利益,多做一些老百姓希望你做的事,不要老想着自己那点事,去以权谋私,我以为,这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留给今天、未来每一位共产党干部的宝贵遗产。
8. 耿飚将军对子女和下属同志是什么样的态度,有什么样的故事?
将军对子女要求很严厉,从不会搞特殊化。耿飚将军一生,从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利,对自己的子女做过任何安排。源于他有艰难的红军经历,下属与同事,他都示为家人对待。
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,耿飚将军1922年就开始参加革命了,到2000年耿飚将军去世,从建党之初到改革开放,对他的研究是很有价值的、因为他的经历很丰富。
耿飚将军,最能代表我们醴陵的文化形象:好学,霸得蛮,学东西快,倔强、耿直(阿尔巴尼亚的事情就是最好的证明)
醴陵出的将军、革命家很多。我希望那一代的革命家、将军的后代们,都能有一条多回家乡看看的路。